秋阳正暖时,24家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,齐刷刷对准了新疆库车老城深处那条“会呼吸”的龟兹小巷。青砖灰瓦间,汉唐丝路的驼铃仿佛还在回响;雕花木门后,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正袅袅升起——这里不是冰冷的古迹标本,而是一条被时光温柔浸润的鲜活老街。
推开这扇门,撞进两千年的故事里

龟兹小巷,光听名字就带着西域的浪漫。作为古龟兹国故地的“活名片”,它曾是汉唐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所在,丝路商队的驼印、各族商贾的笑谈,都藏在青石板的褶皱里。如今走进巷口,高大古树筛下斑驳光影,晚清的木门与民国的花窗对望,连墙面斑驳的痕迹都成了岁月的注脚。可别以为这里是“只能看”的老房子——传统街巷肌理原样保留,老宅子却“活”了起来!咖啡香从雕花门楣下飘出,非遗工坊里摆着手绣挂毯,昔日的旧宅院成了文创空间,连游客都忍不住感叹:“古得厚重,新得亲切!”
舞起来,唱起来,这才是老街的“心跳”

刚到小巷口,身着艾德莱斯绸的“古丽”旋起身,裙角绽成花朵,小伙子们踩着都塔尔的旋律跳着麦西来甫,连镜头都追着他们的脚步跑。这不是表演,是巷子里日常的快乐。

再往深走,门楣上的彩色木雕、院墙上石膏勾的几何纹,每扇门都是件艺术品;商品区里,铜铃铛、龟兹壁画元素的陶壶,把民族风情捧到了眼前。

最让海外媒体驻足的,是巷口喝茶、聊天、歌舞的老人们——他们唠着家常,端着一大碗2元的茶,喝一下午,脸上的皱纹里全是安逸。“原来历史不是玻璃柜里的文物,是会呼吸的生活!”一位欧洲媒体人举着相机说,“这种‘活态文化’,比任何解说都有力量。”
政府的“巧手艺”:让老巷子“活”得更体面

普通建设者自己书写的名字墙

谁能想到,这条“活着的历史街”,曾面临风貌消逝的危机?这些年,政府下足“绣花功夫”:修旧如旧的古建修缮、管网改造的“里子工程”、引入现代业态的“微更新”……既守住了“晚清至民国街巷格局”的根,又让居民住得舒服、过得体面。如今的龟兹小巷,老人们能安心晒暖,年轻人能开文创小店,游客能触摸历史。

一条龟兹小巷,串起的是历史与当下,讲述的是文化与生活,更见证着:好政策落在实处,就是让老巷子“活”起来,让老百姓的日子,比蜜还甜!
版权及免责声明: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,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“迪拜新闻网”,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。凡转载文章,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。版权事宜请联系:。
版权所有:迪拜新闻网